查看原文
其他

护生与生态保护沙龙,大家怎么说?

2016-11-03 苗苗(实习生) 自然之友

自上月北大燕园未名湖畔“入侵物种巴西龟放生事件”(未遂,感谢北大的同学们)以来,社会各界对于“该不该放生”这个话题持续讨论。因为作为全世界“首屈一指”的外来入侵物种的巴西龟,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与物种平衡带来灾难。



本次沙龙在北大红四楼举行


上周三(10月26日)下午,自然之友与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一起,在未名湖畔举办了一场名为《护生与生态保护:北大巴西龟放生事件引发的关注》的沙龙。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之友野鸟会、自然之友植物组等专家老师到场,和社会公众一起就野生动物保护问题展开了讨论。

  

那么各位专家究竟在座谈会上发表了怎样的看法?放生背后又有什么值得重视的问题?且听小编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现场直播报道。



李迪华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

北大未名湖巴西龟放生事件一案报案者,长期研究及实践城市生态学,生态学在城市研究和规划设计中的实际应用。在此案中主张用关爱,智慧和法律保护身边环境

 

“这一次虽然很侥幸的阻止了这件事情,但是未来的任务仍然艰巨。希望通过今天下午的讨论,希望能把一些法制知识传达给大家,一起参与到校园与自然的保护和维护的过程中。”



张伯驹

自然之友总干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虽然成功制止了一次这样的行为,但是我们没有办法保证下一次在未名湖放生的时候还有这些(发现放生的)同学在场。还有下一次在其它地方放生的时候不会发生同样的事情。这不仅仅是一个对与错的问题,我们还应该看到这件事情背后更广泛的生态、社会甚至是经济链条的存在。以及我们怎么看这种发自慈悲的善心,但由于不当的行为对于生态社会所引发的后果。”

 

此次巴西龟放生事件映射出公众对于放生知识的缺乏,这些都为放生背后更广泛的经济链条推波助澜。正如张伯驹所说,“放生和保护不应该完全是一个对立的认识,因为大家在放生和保护中都是向善的心。”但是放生和保护怎么才能真正走到一起,为何”不当放生”是对于自然的一种致命伤害?



崔海亭

北京大学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是植被地理学、植被遥感和植被生态学

 

北京大学崔海亭教授对北大校园有很深的感情,也在多年中不间断观察燕园生态。他说:“北大校园里两三年前,都很少能看到石头上趴着乌龟,但近年经常看到。原来龟类在未名湖很少。放生是好心办坏事。”

 

然而放生真的仅仅是“好心办坏事”吗?“放生背后有时也有着更深刻的利益链条与博弈。



郭玉民

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副教授

我国长期致力于鸟类生态学研究的专家,曾获得获英国惠特利奖(WFN),兼任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科学考察委员会副主任。郭教授认为,应当将放生改为护生,更契合于当前动物保护的现状


对于鸟类研究有着深刻了解的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副教授郭玉民老师认为:“放生背后有的时候是好心,有的时候未必是好心,因为这里面有众多利益链。利益链里的人让想通过放生做善事的人变得很愚昧。”郭玉民在发言中还呼吁大家不仅关注放生事件本身,还要从根入手,关注放生的由来。他告诉大家:“现在,放生已经演变'不当放生',放生已经变调。”

 

“不当放生是一种愚昧的行为。从生物本身是这样,从生态系统更是这样。有人借助佛教行善善举,推动所谓的放生,放生就是杀生。在这种产业链下,被动的做一些不该做的事。”

 


高健

自然之友会员,北大燕园景观人,北京社区海绵城市细胞建造组织者之一


自然之友会员高健跟大家分享了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状况:“放生对景观设计很有影响,宁波公园曾经发现水体中出现很多水草垃圾,本来水草是净化物种,但是放生导致被放生的鲤鱼将水草切断,水草漂在湖中,这加大了清洁工人的工作压力。他还提出,台北一个小公园曾经发动市民把公园中被外来物种占满的小湖泊,通过社会组织行动,一起改善清理,形成美好的场景,这种行动的力量值得提倡。

 

对于放生,郭玉民教授建议公众改放生为护生,他说:“这个建议实际上被很多寺庙团体采用了。很多寺庙把放生款改成护生款。放生款其实很可怕,拿那么多钱拿去放生,生态系统会放乱套。”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放生才是合理的放生行为呢?



郭教授展示不当放生的例子


郭玉民教授也对此作出了解释,“放生原本是用于那些被困的,非自然环境下的动物施以仁爱,回归自然,包括那些有病的动物让它们回归自然,这类放生要在一定科学基础上进行有效放生。还有比如落难的,或人为灾难比如人为污染,不救动物就会死,人们帮动物回归自然。比如企鹅受到石油污染在受到人们救助之后,选择合适时间、合适地点进行放生。”

 

然而,现在一部分人出于赤裸裸的利益驱动,让“放生”变成了一门生意。

 

郭玉民教授观察到:“原来的放生是上述的合理放生。现在的放生是为了放生而放生。刺激了捕捉,刺激了饲养,产生了一个产业。在迁徙季节,鸟兽受到影响,成为产业交易。”



郭玉民:不当放生违背的生态原理


放生我们要考虑如何更加符合自然规律。如果外来龟类是自然扩散还好,如果是人为的放生,这些生物就可能给环境带来危机。物种有自己的分布规律,不要打乱这种分布规律,打乱分布规律会造成生态灾难,有的竞争是资源型竞争。比如水中有一些是其他动物的食物,龟来了把其他物种的食物吃掉了,产生资源竞争,同时还会对其他重要物种产生直接危害。

 

不当放生产生的竞争还有似然竞争,这种竞争是通过食物竞争,导致另外一些物种的出现,比如人们在校园里放生很多小鸟,这些小鸟本来不在这里活动,但是突然出现的新鸟类会引来众多猛禽活动,这些猛禽到来之后不仅吃新放生的小鸟,还把校园本来有的鸟吃掉了。似然竞争在自然界不常出现,但是放生后经常出现。”

 

不当放生还会导致种群基因污染。“不当放生其实就等于杀生。”看来放生背后还有这如此多的科学知识。不当放生会导致种群数量下降,这些被放生的物种到了新的地方会导致放生地其他生物种群数量的下降,造成生态系统混乱。以上种种均是不当放生带来的弊端。

 

郭玉民教授也向大家介绍,放生的背后其实有一个经济链。推动放生的人往往不去亲自放生,因为推动放生的人以放生为赚钱契机。“一开始,推动放生的人通过饲养或市场购买拿到野生动物,放生后刺激了市场,也刺激了相应的养殖业,比如巴西龟本来不在野生状态下,但是有人买就有人养,养的人多,只要有人放生,就有人养龟。养龟的人也在鼓动放生,你去放,他们会说放生了之后就会获得功德,其实他们最主要的目的是推动这个产业,让更多的人参与放生,而这一切的最终后果会直接导致种群数量下降。”

 

放生团体往往把动物都圈到盒子里,然后去放生,放生之前会以各种仪式顶礼膜拜,岂不知那些笼中等待放生的个体很无奈,很痛苦。


放生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利益链呢?郭玉民介绍,现在放生团体很有组织,郭玉民说:“放生团体会用大客车组织去,组织这些人一去就几十台客车,因为他们背后有钱,所以有很多事情都可以做。普通许多活动常常要想少花钱多做事,对于他们来说,只要人们有了善心去操控人们的善心,就会有后面一系列宏大的场面。这是在行善吗?实际上并不是在行善,人们又作揖又磕头,实际上把这些被放生的鸟类弄得狼狈不堪。“

 

如果我们把野生动物比喻为孤儿,那么“为了救助孤儿,人们把孩子从父母身边抢走,施以仁爱加以呵护,接着人们所获得的更多是满足个人长寿的心愿,而没有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他们的做法自私而愚昧。”放生者往往只从自己的利益着想,从未考虑大规模不当放生对于生态造成的恶劣影响。也有的放生利益集团利用互联网吸纳放生信众,比如种种鼓吹放生包治百病的放生组织网站就是一个证明。

 

专家发出呼吁:“为什么要做利益者鼓掌之间的玩偶?放生者就是利益者手中的玩偶。希望大家都去告诉别人,不要成为利益者手中的玩偶。我们要远离这些人,不要让放生组织者操控我们。对于被放生的鸟类来说,对于自然来说,它们不会感谢我们,生态系统也不会感谢我们。”

 



由巴西龟引出,座谈会专家们还讨论到了目前野生鸟类的捕捉。此前新闻中沸沸扬扬的天津“万米鸟网捕捉野生飞鸟事件”在公众舆论中掀起轩然大波,而专家们也表示“鸟市最重要的去向就是放生,为了放生,鸟市商贩会设很多鸟网去抓。这些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来自自然之友野鸟会的代表汪周也表示:“这是一个非常完整的利益链条,比如野生鸟类的交易非常猖獗,就在鸟市上公然售卖。”

 

在未名湖畔生活了六十余年的北京大学崔海亭教授表示北大未名湖并不仅仅是一个校园景观,更是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他说:“我几十年生活在这儿,我对于北大一草一木都是有感情的。北大有一块牌子写着这里是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的是燕园的植被、燕园的水系、燕园的建筑景观,这些都是作为历史的景观的一部分。”“北大的保护级别是国家级的,但是对于这一点,我们并没有当国家级来保护。这一点说明我们法制的意识不强,没有依照文物法来保护燕园的景观。人们对保护的内容缺乏了解,也缺乏宣传,这类事情大家司空见惯。”不知“巴西龟放生事件”的幕后推手有没有意识到如此“放生”不仅是对于生态系统的致命破坏,更是对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条例的公然无视。



黄越

清华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博士

研究城市绿地中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现在北京大学自然与社会中心从事生境修复研究。


黄越博士也指出:“未名湖作为一个三 52 29490 52 15288 0 0 3487 0 0:00:08 0:00:04 0:00:04 3486多年的生态系统,表现出很好的湿地功能。”

 

崔海亭教授还真诚呼吁大家:“保护和不保护真的不一样,另外有没有法制的意识也会对保护产生影响。所以我建议除了我们民间的组织,刊物、报纸、电台也应当把这些科学的东西和这些应当如何爱护校园、爱护自然意识的培养多加宣传。不然就是今天我们制止了,明天再发生。我们要把管理,放在大家的监督下,放在法制的基础上,放在科学的基础上。”

 

一次“北大未名湖巴西龟放生事件”并不是第一次受到社会关注的入侵物种放生事件,我们更愿意相信这是一个警钟。然而,一次不当放生被制止并不等于从此未名湖畔高枕无忧,也不等于类似的放生事件不会再别处重演。对于这一切,公众对于“放生”知识的了解便至关重要。(自然之友从10月开始,每周通过自媒体连载入侵物种介绍的科普文章,欢迎关注)

 

座谈会专家们表示虽然科学引导大家不要去放生,但是专家也指出利益者的目标是让更多人去放生,这是一个多方博弈的过程。

 

由未名湖畔入侵物种巴西龟的放生事件,我们引出诸多思考。看似“单纯行善”的放生行为,其实背后各方利益交织错综复杂。面对放生,我们还需擦亮眼睛,以法律的武器保护自然生态,不做利益操纵者手中的木偶。

 

文:苗苗(实习生)




学入侵物种常识,保护我们的家园


巴西龟的黑科技

吃货可以拯救自然吗?餐桌上溜下去的灾难

“好吃”、好看、能护滩?选错物种步步错

遮天蔽日的“裙带关系”

(每周持续连载中……)



感谢关注环境问题

点这里↓↓↓“阅读原文”加入自然之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